第3788章民和而神降之福,故动则有成(3 / 4)

诡三国 马月猴年 5111 字 17小时前

庞统指了指舆图,对着张赵二人说道:『故贪功占地,实下策也……主公之前假作北上河内,非为求克邺城也,乃引曹军至河洛,寻机决战。如此方可以一时苦战,定天下之长策!方合民重之道,非徒逞军威是也!』

庞统看了看赵云,又是看了看张辽,语重心长的说道,『主公所谋,为堂堂王者之师,仁义之师所应为!我等身为麾下将,若仅图一时斩将夺旗之功勋虚名,则为之下矣!更须念及天下苍生之疾苦福祉!天下,以民为本,以民为重!』

庞统的这番话,已是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,上升到了争夺天下正统,奠定王朝的战略高度!

尤其是对于赵云来说,仿佛卸下了一块无形的石头。

他镇守北域多年,亲身经历并主导了胡汉融合、安抚地方的艰难过程,对于民众的概念有更为深刻的认知。此刻他亲耳听闻庞统如此清晰的,也是如此坚定的,阐述骠骑军的重民思想,心中多有感慨,目光也越发的变得清澈和坚定起来。

虽然赵云并没有成功的提炼出所谓『革命的成功通常依赖于广大被压迫阶级的集体行动』,这种类似于理论的高度总结,但是他亲身经历过这种『集体行动』……

赵云经历过北地的苦痛,也见过贫民的无奈,甚至背负着黑山的遗命,他比其他一般的军校将领都希望看到民众的幸福,百姓的康宁。他毕生所求,始终与骠骑军所秉持的立身之道,济世之志高度契合。

当年投奔斐潜,赵云就是觉得斐潜与旧有的大汉官吏不同,也和其他诸侯不一样。否则的话,赵云很有可能就会像是历史上一样,去选择公孙瓒了,毕竟当年公孙瓒也勉勉强强算上大汉诸侯之中,旗帜鲜明的抵御外敌,摒除胡人的……

当然,历史上赵哥去了公孙瓒之处后,又发现公孙氏也是徒有其表……

历史上,就算是该投到了刘备之下,赵云也有两次几乎是完全不顾政治生命,官职地位的『劝阻』。一次是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,很多人认为应该将成都的田地、房宅论功行赏,分给诸位将领。赵云劝说,『须天下都定,各反桑梓,归耕本土,乃其宜耳。益州人民,初罹兵革,田宅皆可归还,令安居复业,然后可役调,得其欢心。』

而后面一次这是在夷陵之战前,谏阻刘备伐吴。当时刘备表示谁劝就砍谁,但是赵云依旧上表陈述,『国贼是曹操,非孙权也,且先灭魏,则吴自服。操身虽毙,子丕篡盗,当因众心,早图关中……不应置魏,先与吴战;兵势一交,不得卒解也。』

赵云他的这种『民本主义』思想,与当时士族阶级扩张自身利益的根本诉求是背道而驰的。

一个总是站在平民角度说话,损害精英阶层利益的人,自然很难得到那个精英圈子的真心拥戴。

于是乎,尽管赵云能力卓越,功勋卓著,但他的官位始终不高,甚至不如后来的魏延。直到刘禅即位后,赵云才被封为征南将军、镇东将军,而且终其一生未能获得『开府』的权力,爵位也只是亭侯。这种待遇上的差距,固然有各种复杂原因,但与他屡次『逆龙鳞』、不和士族集团站在一起的政治姿态,恐怕也是不无关系。

而现在就不一样了。

听闻庞统的这番阐述,赵云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平静的面容,但是心中很是高兴。

斐潜没有变!

骠骑军没有变!

若说赵云之前和张辽说他不介意去都护一职,心中一点芥蒂都没有……

也不符合人性人情,但是当下赵云听闻了庞统整体的战略阐述之后,赵云仅有的那一点情绪,也就彻底放下了。

庞统看了看二人,话锋一转,『某领主公替身于此,乃欲假冀州士族之手,传信于曹氏……故而需设法促使邺城曹军出动,歼其一部,方可安定后方。二位困邺也有些时日了,可